天津自力教育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天津自力教育 > 文章大全 > 正文
《诗经·小雅》《鸿雁》 赏析
《诗经·小雅》《鸿雁》 赏析
提示:

《诗经·小雅》《鸿雁》 赏析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解析: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鸿雁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嗸嗸。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赏析】

这首是乱世流浪者的哀歌。西周后期政治黑暗,即使是号称中兴的周宣王时期,也是危机四伏。当时频繁的对外战争,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造成庶民、奴隶大量逃亡,迫使他不得不“料民于太原”,即以检查户口的方式,对人民严加控制。(参见《史记·周本纪》)其后周幽王统治时期,更是外患内 *** 迫,社会经济凋弊,以致造成“瘨(diān,‘害’的意思)我饥馑,民卒(尽)流亡”(《大雅·召旻》)。这首诗就是西周后期人民过着这种“流亡”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民对黑暗统治的不满。

诗人以鸿雁比喻流浪者,说明自己作这首歌,等于鸿雁的哀鸣。全诗三章,首章自叹无处安生,并由此念及更苦的孤寡鳏独;次章幻想重建家室,使流浪者能安定地生活;三章说他作这首歌,是要使贤明的统治者知道这是他唱出自己心中的苦情;而昏庸的统治者却要说他桀骜不驯。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提示: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々。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沔水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鴥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迹,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   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   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白驹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黄鸟   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我行其野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々,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々。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鸿雁原文翻译及赏析
提示:

鸿雁原文翻译及赏析

   鸿雁   [先秦]佚名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译文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煳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注释   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   于:语助词。   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   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征:远行。   劬(qú)劳:勤劳辛苦。   爰(yuán):语助词。矜(jīn)人:穷苦的人。   鳏(guān):老而无妻者。寡:老而无夫者。   集:停。中泽:即泽中。   于垣:筑墙。   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作:筑起。   究:终。宅:居住。   嗷(áo)嗷:鸿雁的哀鸣声。   哲人:通情达理的人。   宣骄:骄奢。    赏析: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鸿雁赏析
提示:

鸿雁赏析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