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祖释迦牟尼说人有几种苦难?
佛祖释迦牟尼说人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炽’,火热也。盛,众多也。阴,障蔽也。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爱别离,求不得团聚;怨憎会,求不得解脱;五蕴炽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恼。
生老病死世人皆无可避免,只是这“求不得”之苦,应是可以凭主观意志免除的。奇怪的是,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费尽心机,或使尽伎俩,或机关算尽,或明争暗斗,最终是“反害了卿卿性命”。
原本渴求的东西,却远远的只可观,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情绪里不免伤心,焦灼和懊悔。
释迦牟尼佛一生回答的问题
因为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释迦牟尼不予回答,怎么回答都是错的。
打个比方,一个8岁的小孩子问你:“某某是好人还是坏人?”你可能回答是好人或是坏人。
假如一个38岁的中年人一脸正经地问你:“某某是好人还是坏人?” 你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这个中年人发育是否正常?
“十四无记”也是这样,问题的提出正是立足于“我存在、众生存在、世界存在、时间存在”的基础上,所以释迦牟尼不予回答。怎么回答都是引入黑暗之中,所以不如不回答。
就像问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如果说在地球上,那肯定是骗人!如果说在宇宙遥远的某个角落,那也是大忽悠!如果说在另外一个神秘的空间,那不过是借用了现在的科学语言接着忽悠罢了!
所以,古往今来的大德都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都是错误的。
西游记第81难是什么?
第八十一难为通天河遇鼋湿经书。最后一难是通天河老鼋,得知唐僧没帮自己问问题,把唐僧师徒丢下水里的故事。 唐僧不能骗老鼋自己没问,又不好说自己忘了,迟疑片刻,老鼋已经猜到,翻身就把师徒四人抛进水里,自己游走了。菩萨这一难,其实不止是考验唐僧师徒,更多的其实是考验老鼋。老鼋修炼千年,没有化成人形,菩萨此难是考验他心胸,谁知他心胸如此狭隘,因此即使再修炼一千年,可能他也修不成人形。 扩展资料 说此难与从不同,一是因为它发生在众人见了如来取得真经以后。二是因为所有人都以为大功即将告成,不会再有劫难。从表面上看,最后难是由佛祖指示,菩萨安排出来,目的是完成九九归真之数,实际上却有几道玄机深藏其中。 灾难往往发生在人们不经意时,发生在事情即将成功之时。当时唐僧已经在凌云渡脱了凡胎,更取得了真经,又有八大金刚护送,眼看着就回转东土完成取经大业,谁也不会想到再有劫难降临。
西游记第81难是什么?
西游记是第八十一难为通天河遇鼋湿经书。唐僧师徒领了如来佛祖法旨,西天取经,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经历了重重困阻,种种考验,终成正果,各成一佛,共计九九八十一难。 西游记第八十一难:唐僧师徒过凌云渡,乘无底船,终达彼岸,得以脱胎换骨,来到灵山。佛祖命二尊者引他们到珍楼用斋,入宝阁选经。不料二尊者却向他们索取“人事费用”。悟空不肯行贿,结果取来的竟是无字白精。他们重返灵山告状,佛祖却不责怪二尊者。 师徒们只好把紫金钵盂送给尊者,才取得有字真经,并一一受封佛号。回返途中,重遇通天河老龟。老龟曾托唐僧向佛祖打问自己的归宿,不想唐僧忘却了此事。老龟一怒,沉下河去。师徒们挣扎着上了岸,在石上晾晒经文,不料不少经页沾在了石上……师徒们经历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 扩展资料从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的具体描写看出,八十一难则各有寓意,或取譬自然,或象征社会,或影射历史,或直指人心,表明了一人生总会经历诸多磨难才能不断成长。 它折射出先秦轴心文化衰微后华夏哲思的递减式没落和价值大厦坍塌后生活世界的混沌画面和世俗化的享乐图景。 九九八十一难说明了不同的人生必须经历不同的考验才会成功。其角度不一,写法各异,多姿多彩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西游记》的母题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政治、神话、宗教多种领域和对象,它展现一幅生动多姿的历史风俗画,一定程度上呈现人类的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的理性倾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九八十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