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力教育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天津自力教育 > 文章大全 > 正文
纪晓岚文言文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纪晓岚文言文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提示:

纪晓岚文言文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1.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的译文. 离我们老家十几里的地方,有位姓卫的盲艺人。乾隆戊午(1738)年除夕之前,他走家串户为各家演唱辞年贺岁的小曲。每家也纷纷赠送给他一些食物,他便用口袋背着这些食物往家走。半路上,他不幸失足坠入一口枯井中。这口枯井地处荒郊旷野,又刚好是除夕,家家团圆守岁,路上几乎没有行人。盲艺人在枯井里喊哑了嗓子,也没人听见:幸亏枯井底下温度暖和,又有口袋里的干粮可吃,渴便细细地嚼几口水果,竟然几天不死。 正赶上有位叫王以胜的屠夫驱赶着一口猪归来。在离枯大约井半里的地方,那猪忽然挣断绳索,在田野里狂奔乱跑,结果也掉进了这口枯井里。王以胜用挠钩把猪钩上来时,发现枯井中还有一个人,这样,盲艺人才得救,但已奄奄一息了。 这口枯进原本不在王以胜所要走的路途上,他之所以被引到这里来,大概是有鬼神在暗中指使吧。先兄晴湖曾问过盲艺人身处枯井中的心情状态,盲艺人说:“我当时万念俱空,心如死灰。只惦念家中有老母亲卧病在床,还等着瞎儿子回来赡养呢!如今,她连个瞎儿子也失去了,恐怕此时早巳饿得不行了,想到这里,不由得心潮汹涌,肝胆欲裂,痛不可忍,” 先兄晴湖说:“如果盲艺人当时没有这个念头,想必王以胜拴猪的绳子也不会断了。” 距井犹半里(许):大约 遍(诣)常呼谈唱家辞岁:到……去 卫姓瞽者是个幸运的人,也是个善良孝顺的人。 启示:常怀一片善良仁厚的心,自然也能得到老天的眷顾、他人的帮助 附: [又名:纪昀,世称文达公,谥文达] 字晓岚,晚号石云、号春帆,河北献县人(1724~1805)。乾隆19年中进士,又授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因学识渊博为乾隆赏识。曾因为亲家两淮盐运史庐见曾有罪受到株连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后召还,乾隆以土尔扈特归还为题“考”他,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至乾隆46年完成,耗时十年。次年擢升为兵部侍郎、左任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职务相当于大臣),死后谥文达。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其后人整理有《文达公遗集》。 2.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求翻译(有原文)~ 急 爱堂先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个老学究走夜路的时候忽然遇见了他死去的朋友。 老先生平素就很刚直,所以并不害怕,问他的鬼朋友:“你这是要去哪儿啊?”鬼朋友回答:“我现在是个鬼差,去南村勾摄要死的人的生魂,正好和你同路。”于是两个人就一起边走边聊。 路过一个破屋,鬼朋友说:“这是个文士住的房子。” 老学究就问鬼朋友是怎么知道的。 鬼朋友就说了以下一番话:“凡人白天钻营算计,把本性灵气都淹没了。只有在睡觉的时候一念不生,元神清朗明澈,这时候他胸中所读的书就会字字放光,从身体百窍涌出来,光芒飘渺缤纷,如同锦绣般灿烂。 博通经典者如郑玄、孔安国,文采出众者如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这样的人,他们的文气直冲霄汉,能与星月争辉。差一等的文气有几丈高,再差的有几尺,以此类推,极差者只有像油灯那么一点儿的光芒,隐隐地从门窗里透出来。 当然文气活人看不见,只有鬼神才能看见。这家有七八尺的光芒,所以应该是个文士。” 老学究又问:“我读书一生,睡觉的时候光芒有多高?”鬼朋友犹豫了很长时间,说:“昨天路过你教书的地方,你正在睡午觉。看见你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把你屋子都给笼罩了,学生读书声从浓云密雾中透出来。 文气光芒什么的,实在是没看见,所以也不敢妄加评论。”老学究气坏了,破口大骂鬼朋友…… 鬼朋友大笑着扬长而去。 3.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两则》原文和翻译 40《阅微草堂笔记》两则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题目为编者所加。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②〔泥(nì)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 ③〔佚其名〕其名字遗失了,不可知。羽冲是他的字。 ④〔斋公〕对道士的尊称。⑤〔迂阔〕迂腐不合时宜。 ⑥〔倩〕请人代劳。⑦〔董天士〕清初民间画家。 ⑧〔块然无与伍〕孤独寂寥,没有人愿望与他为伍。⑨〔但见须眉古〕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 须眉,面目。〔井田谱〕即《周礼井田谱》,宋代夏休著。 研究周代所实行的井田制度。〔规〕规劝。 〔角〕较量。〔好事〕喜欢多事。 〔洫(xù)〕田间的水道。〔人几为鱼〕人几乎被淹死了。 〔歘(xū)〕忽然。〔阿文勤公〕清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谥号。 〔国弈不废旧谱〕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不执〕不偏执。 纪昀 泥古②不化 刘羽冲,佚其名③,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④,多与唱和。 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⑤不可行。尝倩⑥董天士⑦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 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⑧。 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⑨。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⑩。 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 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某公表里 同年〔同年〕指科举考试中同年考中者。 ②〔馆〕用做动词,任家馆教师,或在贵人家做食客。③〔为 外吏者〕做地方官的。 ④〔崖岸高峻〕指品性高傲,态度严正。⑤〔厅事〕此指客厅。 ⑥〔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为一百刻。 ⑦〔诟谇(suì)〕斥责,责骂。谇,斥责。 ⑧〔承尘〕天花板,顶棚。⑨〔盖狐魅云〕大概是狐狸精之类吧。 项君廷模言:昔尝馆②翰林某公家,相见辄讲学。 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③有所馈赠。 某公自陈平生俭素,雅不需此。见其崖岸高峻④,遂逡巡携归。 某公送宾之后,徘徊厅事⑤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⑥。 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谇⑦。 忽闻数人吃吃窃笑。 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⑧上。盖狐魅云⑨。 《泥古不化》写了一个不能学以致用、拘泥古书的读书人。文中写了他照搬古书闹出乱子的两个事例,又写他死后仍执迷不悟,让人觉得他可笑又可怜。 文末的议论对于我们今天的读书学习仍具有警诫意义。 《某公表里》由三个画面组接而成:翰林公平常喜好“讲学”、翰林公拒贿前后、狐魅“窃窃私笑”。 作者对那位翰林公没有下一句评语,读者却由狐魅的“笑”对翰林公的“内在”心知肚明了。结尾让狐魅出场,真是神来之笔,既简洁,又冷峭。 鲁迅称赞《阅微草堂笔记》道:“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 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 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 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 4.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5.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译文 《 两则》原文和翻译 40《阅微草堂笔记》两则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题目为编者所加。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②〔泥(nì)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 ③〔佚其名〕其名字遗失了,不可知。羽冲是他的字。 ④〔斋公〕对道士的尊称。⑤〔迂阔〕迂腐不合时宜。 ⑥〔倩〕请人代劳。⑦〔董天士〕清初民间画家。 ⑧〔块然无与伍〕孤独寂寥,没有人愿望与他为伍。⑨〔但见须眉古〕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 须眉,面目。〔井田谱〕即《周礼井田谱》,宋代夏休著。 研究周代所实行的井田制度。〔规〕规劝。 〔角〕较量。〔好事〕喜欢多事。 〔洫(xù)〕田间的水道。〔人几为鱼〕人几乎被淹死了。 〔歘(xū)〕忽然。〔阿文勤公〕清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谥号。 〔国弈不废旧谱〕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不执〕不偏执。 纪昀 泥古②不化 刘羽冲,佚其名③,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④,多与唱和。 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⑤不可行。尝倩⑥董天士⑦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 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⑧。 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⑨。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⑩。 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 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某公表里 同年〔同年〕指科举考试中同年考中者。 ②〔馆〕用做动词,任家馆教师,或在贵人家做食客。③〔为 外吏者〕做地方官的。 ④〔崖岸高峻〕指品性高傲,态度严正。⑤〔厅事〕此指客厅。 ⑥〔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为一百刻。 ⑦〔诟谇(suì)〕斥责,责骂。谇,斥责。 ⑧〔承尘〕天花板,顶棚。⑨〔盖狐魅云〕大概是狐狸精之类吧。 项君廷模言:昔尝馆②翰林某公家,相见辄讲学。 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③有所馈赠。 某公自陈平生俭素,雅不需此。见其崖岸高峻④,遂逡巡携归。 某公送宾之后,徘徊厅事⑤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⑥。 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谇⑦。 忽闻数人吃吃窃笑。 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⑧上。盖狐魅云⑨。 《泥古不化》写了一个不能学以致用、拘泥古书的读书人。文中写了他照搬古书闹出乱子的两个事例,又写他死后仍执迷不悟,让人觉得他可笑又可怜。 文末的议论对于我们今天的读书学习仍具有警诫意义。 《某公表里》由三个画面组接而成:翰林公平常喜好“讲学”、翰林公拒贿前后、狐魅“窃窃私笑”。 作者对那位翰林公没有下一句评语,读者却由狐魅的“笑”对翰林公的“内在”心知肚明了。结尾让狐魅出场,真是神来之笔,既简洁,又冷峭。 鲁迅称赞《阅微草堂笔记》道:“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 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 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 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 6. 求一古文翻译,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的~明季书生 何励庵先生说,据传明末有个书生,独自在草丛里走,听见有读书声。 觉得怎么会有在旷野读书这种奇怪的事,就去找书声传来的地方(,想看看怎么回事)。找到一个老头坐在荒废的墓地里,旁边有十几只狐狸,都捧着书蹲坐在那里。 老头看见书生就站起来迎接他,狐狸们都像人一样拿着书站着。书生想他们既然会读书,一定不会干坏事的。 就和他们作揖,并坐在那里。询问他们为什么读书,老头答到:我们都是修仙的。 一般情况下,狐狸修仙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采集精气,参拜星斗,渐渐的就精通灵力和变化,然后继续这样,积累修炼到正果;另一种是先修炼成人形,修炼成人形,然后通过学习知识修炼内丹,这是从人的途径修炼成仙。即使有人引导学习,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很长时间的坚持,修炼会自然完成。 这个途径比较长,但是却安稳。这样形态不会随便变化,而是随着你的思想变化。 所以先看圣贤们的书,明白三纲五常的道理,心性炼化了,形态就会变化了。书生借他们的书看了看,都是五经论语孝经孟子一类的书。 只有经文却没有注释。问道经文没有解释,怎么讲解呢?老头说:我们读书只求明白书中的道理。 圣贤的话本来就不难懂,用口相互传授讲解,就可以知道它的主旨,要注释有什么用呢?书生觉得老头说的道理很不合常理,心中很疑惑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就问老头年龄,老头说:我也不记得了。 只记得我开始学习经文的时候还没发明印书。又问他经历这么多朝代,世界上有什么不同吗?答道,基本上都相差不远,只是唐代以前还有儒者。 北宋之后,每次听说某人是圣贤,只不过和一般人有一点不同而已。书生不能了解老头,作揖后就告别了他们。 后来在路上又遇见了这个老头,想和老头说话,老头转头就走。这个故事大概是何励庵先生的寓言。 何励庵先生曾经说过,用解释经文来寻求科举及第,是将经文肢解,敷衍的。他的用词越华丽,他的经文荒废的就越厉害。 用解释经文来创立自己的学派,到处辩论,他的学说越详细,他的经文荒废的就越厉害。语言和他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就像符节的吻合。 何励庵先生有曾经说:只要的巧妙的方法,中间一定有不稳定的地方。就像一步一步踩稳了,即使有小的磕绊,也不会摔断手脚。 这和老头所说的修仙的两种方法也是一个意思。 7. 求纪昀 的翻译 原文:去余家十余里,有瞽者姓卫,戊午除夕,偏诣常呼弹唱家辞岁,各与以食物,自负以归。 先兄曰:非此一念,王以胜所驱豕必不断绳。 译文:离我们老家十几里的地方,有位姓卫的盲艺人。 乾隆戊午(1738)年除夕之前,他走家串户为各家演唱辞年贺岁的小曲。每家也纷纷赠送给他一些食物,他便用口袋背着这些食物往家走。 半路上,他不幸失足坠入一口枯井中。这口枯井地处荒郊旷野,又刚好是除夕,家家团圆守岁,路上几乎没有行人。 盲艺人在枯井里喊哑了嗓子,也没人听见:幸亏枯井底下温度暖和,又有口袋里的干粮可吃,渴便细细地嚼几口水果,竟然几天不死。 正赶上有位叫王以胜的屠夫驱赶着一口猪归来。 在离枯大约井半里的地方,那猪忽然挣断绳索,在田野里狂奔乱跑,结果也掉进了这口枯井里。王以胜用挠钩把猪钩上来时,发现枯井中还有一个人,这样,盲艺人才得救,但已奄奄一息了。 这口枯进原本不在王以胜所要走的路途上,他之所以被引到这里来,大概是有鬼神在暗中指使吧。先兄晴湖曾问过盲艺人身处枯井中的心情状态,盲艺人说:“我当时万念俱空,心如死灰。 只惦念家中有老母亲卧病在床,还等着瞎儿子回来赡养呢!如今,她连个瞎儿子也失去了,恐怕此时早巳饿得不行了,想到这里,不由得心潮汹涌,肝胆欲裂,痛不可忍,” 先兄晴湖说:“如果盲艺人当时没有这个念头,想必王以胜拴猪的绳子也不会断了。” 距井犹半里(许):大约 遍(诣)常呼谈唱家辞岁:到……去 卫姓瞽者是个幸运的人,也是个善良孝顺的人。 启示:常怀一片善良仁厚的心,自然也能得到老天的眷顾、他人的帮助。

关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提示:

关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我不曾读过《阅微草堂笔记》,只知道它多是讲鬼狐故事,请问《阅》与《聊斋》有何异同?

解析:

《聊斋》观察社会,基于底层的观点,写人写鬼,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然有时思想却不脱乡间秀才气,带着较多偏激色彩。比如抨击科举制度不公。其实科举制度应该被诟病的是选拔的内容与标准,而不是考试的程序。有清一代,对科场舞弊的惩罚尤为严厉,蒲松龄落榜并非考试不公正的结果。事实上,比照聊斋干净利落的叙事,再读读被他敝帚自珍的骈四骊六,就明白了。以落榜者的怨愤来观察科举制度,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一种文本“抒愤懑”的意识太强,往往会影响它反映社会现象的客观。

相反的,纪昀是一个“绝对正确”的人。乾隆虽然循例推崇理学,但暗里是打击理学家的。因为一旦一种思想获得了近于宗教的地位,哪怕它本身是维护皇权的,它的狂热崇拜者却有可能把“亘古不变之理”凌驾于皇权之上,造成与日益膨胀的皇帝个人权力的冲突。纪昀无疑对“最高精神”心领神会,所以在《阅微》里有大量对理学家“不近人情”的嘲弄(鲁迅先生曾论之)。既然他反对理学家的“不近人情”,自然要极力标榜他在天理人心之间的平衡技巧。读者可以发现,《阅微》无处不努力体现自己的持平与公允,也就是说,纪昀的道德评判,并非最严厉,也不会最前卫,而是“最正确”。他表述的观点,是比较接近当时社会舆论的普遍标准的。

《阅微》和《聊斋》不同,走的不是唐宋传奇,而是魏晋志怪的道路。《聊斋》是上天入地、曲尽其态的描摹想象,《阅微》则是近于“原生态”的短小故事。纪昀推崇孔子的“述而不作”,致力于考据,著述甚丰,尤其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而文学创作,就只剩这本小说(诗文集系后人辑录),偏偏在这本小说里,他极力淡化创作的痕迹。《阅微》多数篇目,都要注明故事的来源。每个讲述者都有名有姓,若非自己亲闻,则必注明流通环节,辗转相因,言之凿凿,推卸“加工”的责任。他有时提供一个故事两个不同版本,甚至会质疑故事的真伪,伪装得像对待史料般认真考据过一番。同时他也狡黠地提醒读者:你相信道理就好,至于故事,就不必太认真了吧。《阅微》的分卷标题之一就是“姑妄听之”。对一本谈狐说鬼、神道设教的小说,其作者极力撇清与创作的关系,是十分可笑的。但是这无疑标明了纪昀是借神鬼小说还原人情世态的意图。



《阅微》的文字特别的好。鲁迅先生曾经赞誉:“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聊斋以情节和描写引人入胜,纪昀则擅长不动声色地讲故事,寥寥数语,就包含丰富的信息,并把自己的价值判断,不知不觉传输给读者。他还非常喜欢做道德评价,往往在故事末尾,发一两句精警告白,或是作一幽默比喻。这使得《阅微》的说教既含蓄,又醒目。在说教的时候,他还格外注意“理和理打架时怎么办”的尴尬状况,有时甚至来一场真实或者虚构(借神鬼之口)的辩论,让读者看到多方的立场与判断。这一特色,使得它反映的社会伦理观更加完整。

纪昀和一切道德家兼小说家一样,都有虚伪的一面。兰陵笑笑生写的明明是“宣淫”的大“毒草”,却偏偏总要记起扮演“惩淫”的审判官。纪昀的出身和教养注定了他无论宣淫或者惩淫都不会像笑笑生那样直截了当,但是有时他“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地讲一个个黄色小故事,转眼又要担负起审判官的职责。这角色转换得太快,脸上的笑容都来不及收敛,读者其实不难察觉其间的言不由衷。但是,我们考察文本,不单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为什么要这样说。纪昀既是一个“最正确”的人,他那些道德评判,可能不代表他真实的见解,但是他会有这样的见解,恰是社会“需要”这样的见解。所以纪昀道德判断的真诚与否,往往并不影响分析的结果。

从《阅微草堂笔记》的大量“原生态”故事里,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从底层到高层的众多趣事,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对鬼神的态度,对同性恋的观感,婆媳关系,主仆矛盾,京师风尚,边地民俗,窥见素来崇尚“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国人的为官之道,做人技巧,处世哲学……它无愧于一本清代乃至旧时中国的人情世故绝佳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