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枢密使是什么官
宋朝枢密使是管理军国要政官。
宋代,枢密使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是管理军国要政的官。
宋时枢密使作为枢密院长官,与宰相(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实则以宰相主政,枢密主兵。枢密院长官有时为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副职有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中签书枢密院事等。一般用文官。北宋时偶或由宰相兼任。南宋开禧后,宰相兼枢密使为定制。清常以枢密为军机大臣尊称。
宋朝枢密使相当于什么官?
宋朝时期的枢密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皇帝才是一言而决的那个人,所以枢密使在军事也只能算副的),元丰改制前宋枢密使只是差遣并无品级,元丰四年后,枢密使是从一品。 想大概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大致清楚宋朝的官职和枢密使的演变进程。枢密使 枢密使从唐后期最初的由皇帝近侍宦官担任,经历了五代枢密使改由士人充当并建立起日趋庞大的枢密院机构,总揽财权、政权、军权,凌驾于三省之上,“是宰相之外复有宰相,三省之外复有三省矣”,基本上完成了由内廷向外朝的转化,成为正式的决策机构。宋政府鉴于武将骄悍,逐步建立重文轻武的“家法”,大量起用士人担任枢密使,实际上是继承了五代以来的枢密使制度,彻底完成了枢密使从内廷向外朝的转变。 宋朝官制,在北宋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下图为宋朝部分官职。 宋朝官职(略) 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紊乱,元丰改制之前,宋朝一位官员所获授的官职,通常有本官、馆职、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差遣跟品秩并不挂钩;跟品秩有关的是官员的本官。怎么判断本官与差遣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差遣常带有“判”、“知”、“勾当”、“管勾”、“权”’、“直”、“举”、“提点”、“提辖”、“签书”、“监”等限定词。最初,枢密使属于差,也就是派遣,它本身并没有级别,但由于能得到这种差的官员,他肯定还有阶,也就是级别;那么,不同阶的官员被差去做枢密使,品级自然也不同。 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紊乱,元丰改制之前,宋朝一位官员所获授的官职,通常有本官、馆职、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差遣跟品秩并不挂钩;跟品秩有关的是官员的本官。怎么判断本官与差遣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差遣常带有“判”、“知”、“勾当”、“管勾”、“权”’、“直”、“举”、“提点”、“提辖”、“签书”、“监”等限定词。最初,枢密使属于差,也就是派遣,它本身并没有级别,但由于能得到这种差的官员,他肯定还有阶,也就是级别;那么,不同阶的官员被差去做枢密使,品级自然也不同。 总之,枢密使是差遣。其实“使”就是使职差遣的意思,只不过有一些使职,比如节度使,在中唐时本官化了,到宋初时又虚职化了。但在元丰改官制之前,枢密使一直是差遣,而差遣是无关品秩的,所以我们无法说宋代的枢密使是几品官。元丰四年之后,枢密使罢置,枢密院以知枢密院事为行政长官。南宋初又复置枢密使,此时的枢密使是官(不再是差遣),为从一品。因为军事上真正最终拍板的人是皇帝,所以宋朝时期的枢密使算不上军委主席,只能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卷149《职官志·内职》、《枢密院》、《通考》、《宋史》】 【李纪海.宋朝枢密院制度略谈[J].发展论坛,1999(08):91.】
宋辽之间的战争为什么会出现澶渊之盟
宋辽之间的战争为什么会出现澶渊之盟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 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宋辽澶州之战的战役经过揭秘
宋辽澶州之战的战役经过揭秘 澶州之战经过:发生于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的澶州之战,是辽宋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辽宋关系从长期对抗走向和平相处的转折点。此战双方参战军队多达数十万,结果以订立"澶渊之盟"而结束,从纯军事角度上看是打成了平手。而在政治角度上,仍然可说是一次成功的战役。 辽军方面,主帅是辽圣宗和萧太后,萧挞凛和萧观音奴为先锋。 宋军方面,除上面提到的将领之外,还有李继隆、孙全照等人,宋军在北部边境防御辽军的所有部队几乎都参与了此次战役。 景德元年八月,先以游骑深入祁(治蒲阴,今河北安国)、深(治静安,今河北深县南)二州境,探察宋军防御部署。继而圣宗耶律隆绪偕其母承天太后萧绰亲至南京(即幽州,今北京)谋划。宋察觉辽企图后,命河北、河东诸路部署,各谨边备。闰九月十二日辽军会集固安(今属河北)。十五日,南京统军使萧挞凛率先锋军南进,分兵攻威虏军(治今河北徐水西北)、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东)、北平寨(今河北完县东北)、保州(今河北保定),皆被宋军击败。 旋与圣宗、萧太后军会合,攻定州,被宋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超率军阻于唐河。萧太后初战受挫,遂移师阳城淀(今河北望都东南)休整,并试图利用宋降将王继忠致书宋帝媾和。辽军的大举进攻引起宋廷上下恐慌,参知政事王钦若、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等劝说真宗暂避金陵(今南京)或成都。宰相寇准据理相争,力请真宗亲征御敌。真宗纳寇准议,遣将加强邢(治龙冈,今河北邢台)、洺(治广年,今河北永年东南)、冀、贝(今河北冀县、清河西)两路的防御。 十月初,萧挞凛南下祁、深;萧太后率主力围攻瀛州(今河北河间),遭宋知州李延渥顽强抗击,10余日未克反丧师3万余众,后撤围南下,会萧挞凛攻冀、贝、天雄军。宋遂将防御重点南移,分定州兵一部赴澶州并命各路增援天雄军。十一月初,辽军自瀛州南趋天雄军,沿途遭宋军抗击;同时,宋以李继隆、石保吉分任驾前东。西两面排阵使,加强澶州及黄河沿岸的防御指挥。 二十日,真宗离京师赴澶州督战。时辽军进抵天雄军,攻城不克,转破德清军(今河南清奉西北)。继逼近澶州,袭取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东北)。二十二日,萧挞凛在澶州察看地形时,中宋军伏弩身死,军中为之气沮。二十六日,宋真宗抵澶州,军心大振。辽军虽攻占宋一些地方,但伤亡惨重,又失大将萧挞凛,战况急转直下,处境不利,亟愿罢战言和,遂加速和谈步伐,并利用宋廷怯战弱点,胁迫宋归还后周从辽手中收复的关南(今河北雄县南瓦桥关、霸县益津关、淤口等三关以南)10县地宋廷虽拒割地,但恐辽乘黄河封冻过河,危及东京,乃答应岁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达成撤军协议。十二月初七,互换誓书,史称"澶渊之盟"。
541淮北号护卫舰
541淮北号护卫舰 541 淮北号,053H2G(江卫I级)型护卫舰,沪东造船厂制造,1990年开工,1992年12月下水,1993年7月1日服役。于1994年4月8日正式命名授旗。 武器性能 中文名:“淮北”号(541)护卫舰 制造厂:沪东造船厂 编制:170人 型宽:12.1米 续航:4000海里/18节 服役时间:1993年 满排吨位:2000-5000吨 舰长:111.7米 满载排水量:2,250吨 航速:25节 舰艇简介 淮北号,江卫级(053H2G)护卫舰,沪东造船厂制造,1993年服役。 性能数据 主尺度:长111.7米,舷宽12.1米,吃水4.8米 排水量:满载排水量2250吨 主机:主机为2台12E390柴油机,持续功率14400马力,双轴 航速:25节 续航力:4000海里/18节。 人员编制:170名 武装配备:反舰导弹:2座三联装C801导弹发射架;主动雷达寻的,0.9马赫时射程40公里(22海里);战斗部重165公斤;掠海飞行。 防空导弹:1座六联装红旗-61导弹发射架:PL-9/RF-61(CSA-N-2);制令指导;半主动雷达寻的,3马赫时射程10公里(5.5海里)。与“海麻雀”类似。 火炮:一座双联装装国产100毫米炮,85度仰角;发射率18发/分,射程22公里(12海里);弹重15.9公斤。 4座四联装国产37毫米炮,85度仰角;反击飞机时发射率180发/分,射程8.5公里(4.6海里),弹重1.42公斤。 反潜火箭:2具RBU1200型5管固定发射器;射程1200米;战斗部34公斤。 对抗措施:假目标:2座SRBOC MK36 6管箔条干扰发射器;2座国产26管箔条发射器。 电子支援:RWD8;侦听。电子干扰:NJ81-3;干扰。 雷达:对空/对海搜索:“刀架”,G波段。 火控:“遮阳板”,I波段;“雾灯”,I/J波段(用于防空导弹);“谷灯”,I/J波段。 导航:“雷卡台卡”1290;I波段。 声纳:“埃科5”型,舰壳声纳,主动搜索/攻击,中频。 直升机:一架“哈尔滨”Z-9A(“海豚”)。 服役事件 1995年8月27日至9月3日,东海舰队司令员杨玉书海军中将率“淮北”号(舷号541)导弹护卫舰访问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功50周年庆典活动,出访官兵187人。 2004年4月30日至5月5日,海军副司令员么兴远海军中将、海军副参谋长周伯荣海军少将和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张双虎海军少将率由“深圳”号(舷号167)、“哈尔滨”号(舷号112)导弹驱逐舰,“淮北”号(舷号541)、“铜陵”号(舷号542)、“襄樊”号(舷号567)、“怀化”号(舷号566)导弹护卫舰。 “314”号、“324”号潜艇和两架直升机组成的舰艇编队,于练习途中经停香港,庆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5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