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力教育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天津自力教育 > 文章大全 > 正文
请问个问题
请问个问题
提示:

请问个问题

抛开人情世故,即便是A把借书证弄丢了,B捡到后去借书,可A同样要赔偿书的钱,因为图书馆认的是借书证,而不是人,借书证是A的,赔偿自然也由A来承担。

再言之,若A找到B,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A可以告B,捡到物品应该交还失主,而不是自行利用,这是一个道德底线的问题,正如捡到一张银行卡,若发现没密码,你是否就可以自行使用呢?答案肯定是不可以,所以B擅自使用A的借书证是不对的,如果因借书证引起的大量经济损失的话,B要承担法律责任。

镇墓兽有几种
提示:

镇墓兽有几种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周礼》记载载说,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还说这种方相氏有黄金色的四只服,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乘马扬戈,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方良、魍象。方良亦为危害死者的恶魔,人们就借助方相氏的力量来驱赶它们,所以有学者认为,使用镇墓兽的习俗,就是出“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的。也有人根据早期镇墓兽头上的双角推测,镇墓兽应与“辟邪”或“灵神”、“士伯”等行关。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朗,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
  在楚国墓葬中已发现数百件用于镇墓辟邪的木雕镇墓兽。年代从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多为单头单身,战国中期的式样与数量最多,单头单身与双头双身两大类。
  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的一件双头“镇墓兽,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部。两头各插一对巨型鹿角,四只鹿角权桠横生,意象极为奇异生动。通体髹黑漆后,又以红、黄、金色绘兽面纹、勾连云纹。方座浮雕出一些几何形方块并饰菱形纹、云纹、兽面纹。虬曲盘错的巨大鹿角,对称兽体和稳重的方形底座构成了一个神秘的氛围。
  出土地点:江陵天星观1号墓
  制作年代:高达170厘米木雕双头镇墓兽   木雕双头镇墓兽由实心方木底座,兽和头部插两对成年鹿角组成。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鹿角向两翼张开,气势雄伟,增加了镇墓兽的神秘感。镇墓兽的造型,可能与身披熊皮,头套面具,执戈举盾, 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逐鬼怪的方相氏有关。镇墓兽的头上安装鹿角或木制鹿角,是鹿角具有某种神异之力,对死者在冥界生活起到保护作用。 东周时期的楚墓流行使用镇墓兽,应与他们对地府的认识有关。镇墓兽在楚地出现后,向外流传,后来各地都出现了镇墓神物,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木雕双头镇墓兽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给人一种狰狞恐怖的感觉。镇墓兽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伸至颈部。两头各插一对巨型鹿角,鹿角杈桠横生,枝节盘错,转侧变幻,意象极为奇异生动。通体髹黑漆后,彩绘兽面纹、勾连云纹、几何形方块及菱形纹等,显得神秘而魔幻。这是楚墓镇墓兽造型中最为怪诞、最为壮观的一件。 人面兽身镇墓兽   西安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长安区韦曲一带发掘了一座唐代古墓,其中出土一座人面兽身镇墓兽甚为稀奇罕见。该墓葬距地表深达7.5米,有长斜坡墓道附带两个天井。墓葬的主人名叫王士通,在唐代官职为 “左监门府录事参军”。墓志铭文中炫耀了墓主家族世代为官的显赫,其曾祖、祖父、父亲在北魏、隋等朝代都曾担任重要官职。王士通66岁逝世,与夫人合葬于长安京城附近的万年县高平乡。   在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出土了镇墓兽、武士俑、男立俑、骑士俑、铜盘、铜盆、铜壶和开元通宝钱币。墓主的右手骨中握有一个小石猪。专家解释说,“握猪”的丧葬风俗在我国流传已久,猪象征着财富,地位高贵和家境富有的墓葬常以玉猪为握。负责发掘的市考古所研究员张全民说,在墓门口发现一座彩绘依然鲜艳的人面兽身镇墓兽雄踞,可谓“狮身人面像”。这座镇墓兽只有20厘米高、10多厘米宽,但其头面俨然是一副古代常人的嘴脸,面相慈眉善目甚是温和。它与古埃及的“司芬克斯”是否有人类历史上的某种不谋而合之玄妙,很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