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风眠作品
林风眠作品: 1、《打渔杀家》描绘的是京剧同名剧目,故事背景源自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水浒传》续作《水浒后传》,讲述梁山一百零八将之“活阎罗”阮小七弃官隐居,化名萧恩,携女桂英力抗太湖恶霸丁子燮的经典桥段。 正如艺术家在上述书信中所言,他是借阮小七利落干脆、不屈于管教及勇于与封建权势作斗争的品格隐喻其反对封建人文色彩之主观意念,和对艺术自由的固执追求。 2、《绽放》是林风眠的重彩水粉画作,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花瓶内一大束盛开绽放的向日葵,桌上新鲜的双梨,一切那么宁静、平和与美好,鲜艳的黄色象征着希望、憧憬与强烈的热力,这件作品既有油画的深度、坚实与明丽,又具有水墨的渗透、空灵与飘逸。 3、《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 4、《摸索》是一幅巨构(2X4.5米),着意表现思想家们在摸索人生的路,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且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 5、《悲哀》是《人道》《痛苦》的姊妹作,源自同一精神母题。画幅左侧的壮年男子,双手托着一死去的、骨瘦如柴的少年,右侧是两个悲痛的人肩抬着一裸体女尸。调子浓重,人物以粗壮的轮廓线勾出,似是借鉴了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卢奥的画法,那沉滞的力感,使人觉得画家悲哀中,还含着一种愤怒。
林风眠作品欣赏
林风眠(1900-1991),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是木匠,林风眠小时候给祖父当助手,并学习书法和中国画。18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学习油画。後又到德国,对欧洲古典绘画大师十分敬仰,同时,对后期印象派、现代派诸流派也怀有浓厚的兴趣。1925年,林风眠回国,受蔡元培聘,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20年代末,他又转任杭州艺专校长。40年代后期,他离开教学工作,潜心创作。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