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戒尺还给教师,真的是教育的福吗?
“把戒尺还给老师,真的是教育的福吗”这个命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原因是戒尺给老师之后,老师效法古代“戒尺教育”方法,是否可以教育学生成才。有些人认为通过戒尺的管教是学生听话,有些人认为通过戒尺的管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学习和品格。而对于我来说,所持的观点是:把戒尺还给教师,并非教育的福,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现代教育不适合戒尺教育: 一、古代“戒尺教育”的局限性 我国古代的求学机构不叫学校,叫作私塾,老师称作“先生”。古代的先生比较少,尤其到我国隋朝开始科举制度之后,“学而仕则优”成为很多穷苦家庭的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如果某个穷书生考取功名,不但可以做官,还可以光宗耀祖。这在当时是极为传统的思想。因此教书先生严格要求学生,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课,先生就会用戒尺打学生的手心,通过这种管教使学生听话,从而认真学习。 这种做法具有局限性,在古代读书之人非常少,一个老师所教的学生也没有现在多,传统的思想观念使教师用戒尺打学生成为正常的管教方式,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肯定行不通。 二、时代决定教育方式的改变 古代的教师上课,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的回答为辅。因为那时候教书先生知识丰富,而学生年龄参差不齐,除非富豪或官宦人家子女,很小才可以求学,大部分家庭可能把各种年龄段的孩子送到私塾,进行学习。而现代社会,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年龄相仿,比较容易交流,有共同“语言”。而古代学生年龄层次差距大,学生之间不易交流,以教书先生教课为主。 现代社会人与人更强调团队精神,对于课堂来说,互动越来越重要。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学生不但在学校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获取知识,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教师与学生互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也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戒尺教育会使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产生隔阂,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冷漠。 三、更好的“管教”代替戒尺教育 古代“戒尺教育”的目的使学生不调皮、不贪玩、认真学习。而且“戒尺教育”被国家所提倡,而现代国家教育部门反对“戒尺教育”,因此,用戒尺教育学生必须要废除。而这种教育方式有它的优点,用什么方法来代替呢?方法肯定有,第一种方法是对于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可以罚站,或者写检讨。第二种方法是让学生回家抄写作业或者课本内容。 俗话说“目标只有一个,而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无论是古代的“戒尺教育”,还是现代的先进或灵活的教育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使学生认真学习,成为有用的人才。 戒尺教育使学生害怕,更好的方法取代“戒尺教育”,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的互动,增进了解,从正面去教育学生,积极肯定学生,灵巧地批评孩子,用善意批评代替“戒尺教育”。 总之,教师手中的戒尺,并非学生的福。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在新时代的教育制度下,有更好优质的教育方法取代“戒尺教育”,通过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通过对学生心理学的学习,更好地、更健康地培育学生。
如果把戒尺还给老师,你会同意吗,为什么?
返回如果把戒尺还给老师,你会同意吗,为什么? 突然把象征惩戒权的戒尺还给老师,却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岂不是让手拿戒尺的老师们人人自危? 教育界师生关系的现状。 多年来教育界形成了这样的风气,学生越来越有恃无恐,公然跟老师叫嚣“你打我啊”……之类的事件不胜枚举,如果老师一时冲动,着了道,就进坑了,因为学生后面有撑腰的家长,因为有貌似严苛的教育制度约束老师,动不动家长去上级领导那里告状,一旦被问两责,重则老师被撤职丢了饭碗,轻则被罚款,被要求赔偿精神损失,或者赔礼道歉,老师们的现状,人人自危,所以为了保护更多的老师,暂不赞成将戒尺还给老师。 岂止小小戒尺能解决? 造成现在教育界乱象的原因很多,应该溯其源循其本,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之后,比如需要教育政策支持老师正常行使惩戒权,需要领导支持,更需要家长理解,老师们才能有胆量接过戒尺,学生们也才能真正在心里对老师存了一份敬畏之心。 法律上不允许教师再打孩子。法律规定,殴打他人就是侵犯他们身体的违法行为。如果致受害者轻伤,则是犯罪行为,要负刑事责任。任何的约定,规定和道德,在法律面前是无效的。教师即使用家长同意的戒尺打学生,如果受轻伤,工作不保不说,还是犯罪。法律之剑,谁人敢犯?再次,现实教育教学中,教师谨小慎微,根本不愿意,也不敢去多管学生。动用戒尺,给学生发皮肉之痛,绝大多数教师不会尝试。我们知道,教师的婆婆太多,学校可以管教师,教育部门可以处分教师,家长可以投诉教师,媒体可以曝光教师。如果教师不循规蹈矩的教书,还要用戒尺来管教学生,可能是自找事端。所以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各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