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力教育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天津自力教育 > 文章大全 > 正文
张作霖的子孙列表
张作霖的子孙列表
提示:

张作霖的子孙列表

张作霖的子孙列表如下: 张作霖的八个儿子分别是由3个老婆所生。正妻赵春桂生两子:长子张学良、次子张学铭。四姨太许澍旸生两子:三子张学曾、四子张学思。五姨太寿懿比较狠,生了四个儿子:五子张学森、六子张学浚、七子张学英、八子张学铨。 六女分别是:张冠英、张怀英、张怀卿、张怀瞳、张怀曦、张怀敏。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一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西90华里北小洼村,北洋政府第十四位国家元首、北洋军阀奉系首领、陆海军大元帅。 张作霖轶事典故: 巧计受抚 张作霖当了多年土匪,欲受招安而无门路,于是设下一计。盛京将军增祺的家眷路过某地,张派人全数劫下,好吃好喝好鸦片地招待着,并给增祺夫人安置一间上房。 张故意流露出被迫为匪的无奈,随行人员便劝张接受官府招抚,并说明他们劫的就是增祺内眷。张作霖佯作惊恐,躬身赔礼,随行人员于是引荐他去见增祺太太。 增祺太太见张如此恭谨,谈吐不俗,遂答应为他招安之事进行说项。不久,张作霖被成功招抚,当上了清军巡防营管带。

张作霖的儿子现状如何?
提示:

张作霖的儿子现状如何?

张作霖八个儿子结局如下: 一、张学良。 张学良从小就浪荡不羁,成年后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成了个花花公子,人送雅号“少帅”。在父亲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接过了奉军的旗帜,成为东三省保安司令。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为国民政府名义上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忠实执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彻底沦陷,他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备受社会各界谴责。 1936年12月,张学良和爱国将领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全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到软禁,直到1990年才恢复自由,后来定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在檀香山去世。 二、张学铭。 张学铭是张学良的胞弟,但不讨张作霖喜欢。因为张学铭出生时,张府守门人梦见一位喇嘛进府后不知去向,张作霖又十分的迷信,认为张学铭是早年被他枪杀的喇嘛投胎转世,索命而来。 张学铭在20岁时被送到日本留学,1929年回国后加入东北军,其后任职天津市市长兼警察局局长。在“七七事变”后辗转于欧美和香港,在香港沦陷后,被迫返回内地,出任汪伪政权官员。解放后任职于天津市市政工程局,文革期间遭受迫害,1973年平反,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张学铭还是一位美食家,对我国各大菜系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晚年痴迷于美食文化,1983年4月,张学铭病逝于北京。 三、张学曾。 张学曾是许夫人所生,少时顽劣,但聪慧敏思。小时候随母定居天津。“皇姑屯事件”时,随张作霖返回奉天,但侥幸逃过一劫。二战后定居美国,凭借张学良的关系,曾任职于联合国总部秘书处,虽才华横溢,但始终碌碌无为。 四、张学思。 张学思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后来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将领,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在“皇姑屯事件”爆发时,张学思还在读中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日活动。1933年加入中共,1938年来到延安,从此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中。曾先后任冀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晋察冀军区参谋处长、晋察冀军区平西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张学思任海军参谋长,授予少将军衔,为我国海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革期间,张学思遭受迫害,病逝于医院,年仅54岁。 五、张学森。 张学森是张作霖的第五子,为寿夫人所生。“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张学森还只是一个8岁的孩童。长大后,张学森远赴美国留学,学习航空专业。抗战胜利后,曾短暂供职于天津警备司令部。后定居美国,就职于一家航空公司,1995年去世。 六、张学浚。 张学浚也是寿夫人所生,张作霖去世时,他只有6岁。19岁时,张学浚肄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抗战期间曾履职军统。日本投降后,辗转于台湾、香港和澳门。当过中文老师,担任过篮球教练,1984年病逝于台湾。 七、张学英。 张学英生于1924年。在天津读完高中后,随国军败退到台湾。曾于50年代回过一次大陆,后被限制出境,以致穷困潦倒,年纪轻轻就死于心脏病。 八、张学铨。 张学铨出生于1925年,恰逢郭松龄被处决,张作霖欣喜之余,就给张学铨取名为“太平郎”。 “九一八事变”后,和母亲寿夫人定居天津。解放后,人民政府安排他在天津市55中学工作,一直受到照顾,1996年去世。

晚年的张学良:见到杨虎城后人为何不肯说话?
提示:

晚年的张学良:见到杨虎城后人为何不肯说话?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前来陕西督战的蒋介石,劝诫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内”的政策,要求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了必要前提,这便是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 西安事变是我国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张学良、杨虎城在此事中无疑是有功的,他们也因此名垂青史,但实施“兵谏”,也就意味着两人今后的日子将会“不太好过”。 事后,张学良失去自由直到1994年;杨虎城则在1949年建国前惨遭杀害。 按说张学良、杨虎城两人既然能共同谋划兵谏,关系当然应当是“亲密”的,但 在2001年张学良去世之前,杨虎城的孙子杨瀚曾两次前往美国看望张学良,张学良一直避谈杨虎城,这又是为什么呢? 西安事变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件好事,在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这无疑是我们全民族抗战的重要转折点,甚至可以说也奠定了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基础。 1936年12月25日,蒋介石获得释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陪着蒋介石夫妇回到洛阳。但在西安事变后,两位实行兵谏的将领无一例外受到了委员长的清算。 1936年12月26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夫妇乘坐飞机回到南京,下飞机后张学良就被拘留,12月31日,张学良被军事法庭判处10年有期徒刑。在有期徒刑期间,张学良辗转贵州多个监狱,10年徒刑时间早已过了以后,张学良也未能获得释放。 之后,张学良秘密转移到台湾,并“交军委严加管束”,实际上就是“终身监禁”,直到蒋介石、蒋经国先后逝世多年后的1990年,张学良才全面恢复人生自由,并前往美国探访。 据 《张学良世纪传奇》 记载,张学良曾经有一个被“释放”的机会,委员长当时称,只要张学良答应3个条件,就可以立即释放他。这3个条件中最后一条,便是要求张学良交出 “九一八”事变 后,蒋委员长发给张学良的电报。 据称,这封电报内容是蒋委员长要求东北军“决不允许抵抗”,这封电报一直握在张学良手中,后来被其原配夫人带到美国收藏。但张学良一个条件也没有答应,便一直被软禁在台湾,当然也有人认为,张学良手中的这份电报,正是他的“保命符”,是它让张学良没有惨遭杀害。 1995年,张学良离开台湾,侨居美国夏威夷,直到2001年离世,再也没有回国东北老家。 听起来张学良过了50多年的“囚禁”生活,非常悲惨,但要对比起来,杨虎城的下场可比张学良惨多了。 毕竟张学良尽管被蒋介石软禁,但作为 张作霖 的长子,张学良背后有东北军的支持,张学良本身也和蒋介石相识多年,关系非比寻常,蒋介石在软禁张学良时,对于他的衣食住行从未亏待,张学良的要求也会尽量满足。 消息称,蒋介石曾经说,张学良一年要花掉一个团的钱,保守估计这个数字可能是两三百万银元。 而杨虎城呢,他不仅被囚禁12年,还在1949年建国前夕,与其幼子、幼女一同惨遭杀害,没有见到新中国的成立。 杨虎城是民国陕军将领,与张学良一同发动了西安事变,在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失去了对西北军的控制,并于1937年1月被“撤职留任”,同年6月被迫出国“考察”,但他继续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地国家继续宣传他的抗日主张,并在 七七事变 后多次要求回国抗日,但均遭拒绝。 杨虎城并不死心,计划通过苏联秘密回国继续抗日,但此事却被苏共泄露给蒋介石,于是蒋介石改变了不让杨虎城回国的计划,准备诱捕杨虎城。 首先,宋子文发电释放假消息,让杨虎城认为蒋介石同意其回国,并诱使杨虎城放弃通过苏联回国的计划,改由香港回到大陆。待杨虎城到香港后, 宋子文 亲自前往香港热情迎接,并与之一同下榻半岛酒店。11月28日,宋子文称蒋介石电报称 戴笠 将迎接杨虎城到南昌相见。 12月1日,杨虎城到达武昌车站,戴笠陪同其乘飞机去南昌,到达后,杨虎城被“秘密逮捕”,并转移到梅岭别墅软禁。 1938年冬天,国民党从武汉撤退,杨虎城一家被转移至贵州 “玄天洞” 囚禁。杨虎城的待遇就没有张学良这么好的,他被囚禁的地方十分简陋,房屋也都装有栅栏,室外活动同样有规定的时间,有一个排的宪兵和20多人的特务队日夜看守。 到1945年日本投降,杨虎城已经被囚禁8年,胜利的消息传来后,大家都认为抗战的胜利以及8年时光,可能会冲淡蒋介石的仇恨,让杨虎城得以被释放。在第二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共也提出了释放包括张学良、杨虎城在内的一批“政治犯”的主张。 但蒋委员长表面上不反对,背地里连夜暗杀了一些政治犯,并将张学良秘密关押在台湾、将杨虎城秘密转移到重庆杨家山继续关押,随后声称他们早已被“处决”。 1949年8月27日,毛人凤召集徐远举、周养浩等人开会,密谋杀害杨虎城及其子女,以及宋绮云一家。 9月6日午夜,共有8人被国民党杀害,未能见到新中国成立的盛况,他们是56岁的杨虎城及他的次子杨拯中、才9岁的幺女杨拯国、宋绮云一家以及副官闫继明、警卫员张醒民。 事后,也有不少人认为,杨虎城惨遭杀害,而张学良却活到101岁高龄,是因为实际上 杨虎城才是西安事变的“主谋”,也从未向蒋委员长低头,张学良自己也曾在《西安事变反省录》称是“受杨虎城影响比较大”,但这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分别被清算,期间几乎没有联系,直到1982年张学良的侄女 张闾蘅 来到北京,找到了杨虎城的儿子 杨拯民 ,并转达了张学良的问候, 张、杨两人的后代就这样联系上了。 而后,杨拯民请张闾蘅带了礼品给张学良,1990年,张学良也托人给杨拯民带去亲笔题词,词中称“拯民世弟”,两家人的互动还算融洽。因为 在西安事变前,张、杨两家来往还算密切,杨拯民十几岁时已经与张学良相熟,杨振民一直想去见一见张学良,但直到杨拯民去世,这个心愿也没有完成。 1999年6月6日,杨拯民的儿子杨瀚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第一次前往夏威夷看望张学良,杨瀚也成为了杨家两代人中唯一见过张学良的人。 在夏威夷一座教堂门口,杨瀚见到了坐在轮椅上的张学良。据杨瀚自己说,张学良见到他时,只是“怔了一下”,说了“你好,你好”就不再言语,这样平淡的反应让杨瀚感到“始料不及”。杨瀚在后来自己的书中写道, 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当初敢“把天戳个窟窿”的人见到自己时,是如此平静。 当然,那时候杨瀚还觉得张学良是年纪大了、精力不济才会表现冷淡。可杨瀚在第二年再次前往夏威夷看望张学良时,张学良依旧态度冷淡。这一次,杨瀚是去参加张学良的百岁寿宴的,张学良在寿宴上讲话得体,还与杨瀚合影留念,但两人并没有私下交流。 也正是这一次,在张学良居住的 夏威夷希尔顿酒店 里,杨瀚见到了被张闾蘅推出来散步的张学良。但在杨瀚陪着张学良散步时,张学良也仅仅说“好好,谢谢”,并没有与杨瀚多做交谈,也没有提及西安事变的往事。张、杨两家的交往,似乎也就到这里了。 为什么张学良不愿提起这件往事? 杨瀚有着自己的猜测,杨瀚觉得是因为张学良年纪大了,觉得西安事变有点“不堪回首”,也对杨虎城的被害感到惋惜,因而才不愿多谈。 而后,宋子文的日记对外公布,杨瀚才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些张学良不愿意提及往事、态度冷淡的原因。 资料显示,在西安事变发生后, 张学良、杨虎城对于是否要释放委员长的问题产生了争执。 事情发生后,宋美龄和宋子文作为委员长的代表,多次与张学良、杨虎城进行商谈,但尽管杨虎城在原则上答应了,态度上却仍旧十分强硬,这令宋家兄妹感到态度相对温和的张学良才是突破口。 于是为了绕过杨虎城,宋美龄、宋子文改用英文与张学良交流,而杨虎城因为不懂英文,并不知道三人商谈了什么。商谈进行到12月23日,宋美龄提出25日释放委员长,作为一份“圣诞礼物”,张学良便答应了。 但几人并未将此事告诉杨虎城, 直到圣诞节当天,张学良仍然瞒着杨虎城,并直接释放了委员长、还亲自将他送回南京。 这一点当然引起了杨虎城的不满,两个好友也自此生出了间隙。而后, 张学良、杨虎城两人也有许多不合与争执,两人便渐行渐远。 也许正是这样的嫌隙,让张学良以如此冷淡的态度面对杨虎城的后人,但随着张学良的离世,过去有多少恩怨情仇也已经随之烟消云散了。如今杨瀚更加在意的是,为什么杨虎城在蒋氏父子统治台湾时期从西安事变中“消失”,为什么他致信国民党要求为杨虎城平反也没有得到回应。 2005年,杨瀚致信时任国民党主席的 连战 ,要求其为杨虎成“平反昭雪”,数月后才收到回信,但信中并未提及“平反”事宜,只是说会再次公开展示杨虎城的签名和照片。 马英九 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得知杨瀚诉求的他也曾要求在台湾国民党党史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是否有委员长下令杀害杨虎城的证据,但并未找到,此后杨瀚就没有再获得相关回应。 但杨瀚显然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寻找相关证据,并称自己已经有所发现,最终必定能够证明国民党所称杨虎城是被“土匪”杀害或被“下面的人擅自杀害”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为自己的祖父“沉冤昭雪”。

张学良为什么能不死?为什么杨虎城死了???
提示:

张学良为什么能不死?为什么杨虎城死了???

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张学良的父亲是东北王张作霖。第二点是张学良和宋美龄的关系,他们两个的关系真的能用亲兄妹来形容了。最主要的是他阻止了杨虎城杀害蒋介石,而且张学良也不知情,在加上西安事变的主谋是杨虎城,所以张学良在蒋介石眼中不构成死罪才给了他软禁的处罚。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失去了对西北军控制,被迫去欧洲“出国考察”,继续批评国民政府。七七事变后,杨虎城多次致电要求回国参加抗战。 1937年12月他偷偷回国,和秘书、家人一起在南昌被逮捕软禁。此后一直被关押12年。其间,杨虎城小女儿出生,妻谢葆贞病死。1949年,转向亲共之李宗仁下令释放他,但是命令并未被施行。 1949年9月6日,国军弃守重庆前夕,毛人凤受蒋介石指示,在其直接命令下,杨虎城及其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其秘书宋绮云和夫人徐林侠以及他们的幼子“小萝卜头”宋振中等一共8人在重庆戴公祠被4名军统特务人员用匕首捅死,并用硝镪水毁灭了尸体。 扩展资料: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 杨虎城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杨虎城参与了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呼吁抗战。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同张学良将军联合一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休整与壮大的机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安事变 百度百科-杨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