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明智的人物经历
张明智,湖北孝感人,1943年出生,早年拜著名大鼓艺人陈谦闻为师,专攻湖北大鼓。1959年考入武汉市艺术学校第一届曲艺科,并成为武汉市说唱团演员。长期潜心研究湖北大鼓的演唱和创作,使湖北大鼓走出了国门。代表作有《亲生的儿子闹洞房》、《如此媳妇》、《农家乐》、《找家家》等。1985年以来,先后录制出版湖北大鼓盒式音带近50种。1995年10月,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特邀演出,获中国曲协、平顶山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牡丹奖”。曾与袁黎莉同志亲切会见。1993年获“湖北省文艺明星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艺历程上个世纪50年代,武汉曲艺队(武汉红金龙说唱团前身)长期在民众乐园演出,才六七岁的张明智每天都省下过早的两毛钱买票看演出,最爱的就是湖北大鼓。久而久之,演员熟悉了这个每次都坐在第一排的小鬼,张明智也暗自在台下开始了学习的过程。多少个清晨和黄昏,张明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反复练习。一开始,邻居的太婆们笑他,说“张家的伢又在喊冤”;慢慢的,张明智咂出了些门道,到11岁时,他正式拜师学艺,太婆们也觉得这个伢唱的越来越有味,经常要求他来一段。16岁时,张明智加入曲艺队,这是他一辈子最难忘的经历。那天他还没办完手续,曲艺队就已经到湖南演出了,队长临走时交待说“你也来吧”。从没出过远门的少年,背着简单的行李星夜奔往长沙。到达长沙时正是凌晨3时,剧场还没开门,张明智蜷在剧场外的豆腐摊上呆了半宿。就在湖南株洲,他第一次踏上了舞台。从此一步一步,从最初串场的小角色,到演开场节目,一个一个节目往后挪,最后成了说唱团固定的压轴……在去年庆祝舞台生涯50年的晚会上,唱完大鼓后,张明智破天荒唱了一首歌,是他自己改编的《掌声响起来》:“大鼓唱了50载,观众的掌声最精彩……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谢谢乡亲们对我的爱!”场下掌声雷动,场上的张明智也激动不已:“50年了,我是越演越怕,观众越热情,我就越怕观众不满意。尽管我老了,但我还是要努力!”50年的舞台生涯,演出了多少场次,张明智已经记不清了,但他往往会因为观众的反应而记住某场演出:他最爱的演出场是在打谷场上,观众们伸出的手掌上,还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在监利,一位在剧场门口卖烧烤的老汉喜欢张明智却不能进剧场,张明智得知后主动找到他,老汉想让他签名,搜遍全身却只找出一张油腻腻的纸,张明智毫不犹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香港,他也曾和说唱团的同事们在正式的演出后给驻港部队炊事班的战士演出,演员比战士还多……去年11月,张明智心脏病发,动手术撑了3个支架。刚刚恢复一些,他又参加了一个晚会。对于自己的病情,他一直瞒着媒体:大家要知道我病了,春节演出不叫上我怎么办?在说唱团,张明智是出了名的严师。“想吃香喝辣,也没错,学好能耐自己挣!”这是张明智常常对团里的年轻人说的一句话。徐宁,跟着张明智学湖北大鼓将近6年,可张明智一直只肯叫他“学生”,或是半个“徒弟”,而不是“徒弟”。“这孩子努力,但还要磨练,唱大鼓的人,脸上要有春夏秋冬,我不是对他苛刻,而是对湖北大鼓这个曲艺种类负责”。在去年庆祝了自己的50年舞台生涯之后,张明智就打算退休了。然而这个想法到今天也没能实现。他在住院期间,不少人自发到医院看他,“张大师,再给我们唱两年!”现在,张明智把“两年”的时间概念看得非常重。在这两年,他要干好两件事才能放心:一是为湖北大鼓找到合适的传人,将自己的“功夫”倾囊相授;再者,作为说唱团的名誉团长和艺术总监,他要为说唱团的改制再尽一份力。在采访中,他反复提到,现在已经过去了9个月,只剩下1年零3个月的时间了,他还得抓紧。
陈伯华的介绍
陈伯华(1919.3-2015.1.30),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获得 “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2015年1月30日在武汉离世,享年96岁。
陈伯华的个人生活
孝女 亲自嚼食喂母亲 很多人知道陈伯华是汉剧大师,却很少人知道陈伯华其实是个罕有的孝女。胡克庆老人介绍,因为工作关系,他曾多次采访陈伯华,印象中陈伯华十分孝敬母亲,在家时都会亲自给母亲梳头,陪她聊天,即便自己工作很忙,也从不中断。 湖北省汉剧团表演艺术家程彩萍1981年拜在陈伯华门下,是她的第三代弟子。程彩萍回忆,学艺时她常常到师父的家中,“因为老母没有牙齿,又喜欢吃生煎包,师父就用嘴把包子皮嚼软后,再喂给母亲吃。师父对她母亲的敬爱,让我们这些晚辈自愧不如。”良师 85岁仍教传汉剧 2004年,85岁的陈伯华身在病房,却心系汉剧。当年,她招收武汉汉剧院青年演员毕巍然为关门弟子,收余少群为再传弟子。 余少群表示,他得知太师父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前年他还专程回武汉看望太师父。“不论是在我学习从事汉剧艺术的十年里,还是转战影视的这些年。太师父都像当初收我为徒弟时一样关心我!不论何时见到她老人家有一句教导总是挂在嘴边:‘乖乖!不管在哪里都要好好演戏,琢磨好戏里的角色’。恩师一路走好!师恩永记!师德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