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何处?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什么是空? 佛教对“空”有特定的解释,认为一切法依“空”而存在而运动。“空”的含义,就是缘起无自性。离开缘起,就没有宇宙,没有人生,没有生灭。对此,佛经常举虚空为喻。虚空以“无碍”为性,色于中行。虚空与物质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世界上不存在离开虚空而独存的物质。性空无我律也是这样,是一切法生灭的所依。性空无我律,在大乘佛教里称为甚深微妙法,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凡夫闻之,惊慌失措,二乘人闻之,心如刀伤;只有菩萨才能证悟。 成、住、坏、空,是世上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佛教所说的空,是指事物的本性是空的,而不是指事物的外相也是空。比如我们的一辈子,父母亲生下我们时,佛法上说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按科学说法,是碳、氢、氧等基本元素构成,然后长大成人,然后衰老,最后死亡,一切都是变化的,我们的一生也就是在这样的因缘变化中过去了。正是在这个意思上,我们说人生是空的,一切都是缘起性空。 所以佛法教导我们,做人不要执着于外相上的缘起缘灭,执着就苦,就起烦恼。但也不要因为认识到人生是空的,就悲观绝望,这就落入了顽空,这也是一种固执。因为“性空”并不否定相上的缘起,相是存在的,它刹那生灭变化。 什么是色? 什么是色?广义之色,是物质存在的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广义之色,可以用来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质与生命体,大至星体,小至微尘,无不包含在内。狭义之色,指人肉眼能识别的对象,如颜色的红、黄、蓝、白、黑等区别,物体的长、短、方、圆、高、下等区别,人类的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区别,皆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色法在佛学里,又可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 空和色的关系 根据佛法所说,世上一切色相皆因缘所生,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如果放在宇宙这个大的时空来看,大的包括各种星系、星球,小的如原子、电子,远的如沧海桑田,近的如一草一木,皆有生命,因缘聚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存续时期或长或短,哪有什么真正自体,此一时的自体,与顷刻之前的自体,都不会完全一致。 人们执着的有执着的物质,都是因为视野太狭窄了,不能看清全貌和实质。如果视野足够大,就会理解和真正明白,人生须臾之间,如白马过隙,此时有“我”,百年以后“我”在哪里,此时的“我”与一秒钟以前的“我”还一样吗,每一瞬间无数细胞死亡,每一瞬间无数细胞新生,世间哪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存在。 所以,从大的时空来看,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空,即缘起性空。 所谓“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叫我们不要执着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 譬如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学佛之人帮助人、救助人,应该不觉得有对象,有对象这种观念要丢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
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两层意思。第一种佛家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众多,不要贪恋,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是别人的。争来争去,到头来谁都不是的。只要心中有佛,其他都是过眼云烟。 2、第二种民间意思,就是说要好好做人,不要色欲成性。为其小儿事情大,为其女人失天下。色致家破,家破因色起。现在很多男女婚内出轨,导致妻离子散。一个好好的家因色而空。色的背后是空,空的背后是色。色即是空的源头,空即是色的结果。商纣王就因贪色败了江山。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什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指表象为空,外在为空。 色,外在、表面、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为空,外在为空。进一步解释,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时,去看本质看内容,从而不被表面与现象所迷惑所困扰,看人看本质,看问题看本质。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和现象,而这些事物和现象是由因缘聚合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有从空中生。 扩展资料 相关思想: 三论宗认为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生,叫缘起;离开了众多因缘事物就不存在,叫性空。把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就是中道。为了阐明这一理论,三论宗设立了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等义。从俗谛说事物在缘起上是有,从真谛说诸法在本性上是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缘起性空,真谛俗谛圆融不二,就是中道。三论宗所依据的是般若学,般若思想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它的最主要的真谛就是“空”的理论。世人之所以沉迷三界六道,头出头没,长劫轮回,就是因为迷于现象的有,而不能打开慧眼洞透幻象,看到它本性的空。 迷于幻象,就是执迷不悟的凡夫众生;看到空性,就是破迷开悟的诸佛菩萨。凡夫众生是“凡所有相,抱住不放”,如蝇逐臭,如蛾投火,如渴鹿乘阳焰;诸佛菩萨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乘着般若之舟,渡过生死大海,直达涅槃彼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