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力教育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天津自力教育 > 文章大全 > 正文
读《佛陀传》有感:佛陀的困惑(2)
读《佛陀传》有感:佛陀的困惑(2)
提示:

读《佛陀传》有感:佛陀的困惑(2)

  人生于世,牵挂越多,欲望越多,痛苦就越多。这诚然是对的。当我们修炼到相当程度,不仅名利可以超越,就连生死也可超越,“视死如归”,不就是看透生死、超越生死吗?但是,痛苦仍然无法超越。心灵的痛苦也许可以超越,肉身的痛苦如何摆脱?

  由于佛陀的说法非常高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皈依他,因而引起其他教派和佛教内部某些人的嫉妒甚至仇恨,他多次遭遇暗算。有一次,佛陀的足部被石头击中,血流如泉,“他的伤口非常疼痛,他把披搭的外衣折作坐垫,跏趺坐于其上,集中呼吸以平复痛楚”。你看,即使是佛陀本人,也感觉“非常疼痛”,也会被痛苦干扰,他只能通过集中意念来减轻痛感,却无法完全忘掉痛苦。这足以证明,人无法摆脱肉体的痛苦。不能消除痛苦,又如何摆脱肉体的束缚?

  四

  佛陀教人要有慈悲心。佛陀说:“爱里生苦。”世人应该摆脱基于色欲、情欲、执迷、有分别心和偏见的爱,摆脱“一般人所说的爱”,即只限于父母子女、夫妇、家属、宗亲和国民的互爱。这种爱的性质,都是依着“我”和“我的”的观念而产生,因而是纠缠于执着和分别心之内。而执着与分别心,是导致自己和他人受苦的根源。所有人真正渴望的爱,是慈爱和悲心;大慈大悲是不求回报的。

  作者讲了佛陀感化杀人狂魔的故事。央掘摩罗杀人无数,人们谈之色变。有一天,佛陀与央掘摩罗在街道上相遇,他以自己的言说打动了对方,央掘摩罗当场表示悔改,并接受剃度。佛陀劝说国王放过这个杀人犯,因为他已皈依,持戒不杀,“变得如同另一个人了”。这大概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吧?

  然而,佛陀还讲了另一个故事——关于一只苍鹭、一只蟹、一棵鸡蛋花树和很多小虾小鱼的故事。简单地说,苍鹭以谎言欺骗小鱼小虾,设计把它们都吃掉了;后来,蟹设计杀死苍鹭,为鱼虾报了仇。在佛陀的故事中,他就是那棵鸡蛋花树,而世人就是苍鹭、蟹和小鱼小虾。这是一个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故事。

  佛陀是想告诉世人:“如果我们对别人慈爱,别人也会对我们慈爱;如果我们对别人残忍,迟早自己也会遭逢同样的命运。”所以我们应该去爱人,帮助人。但是佛陀忘记了,他对杀人狂魔和苍鹭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一个得到原谅,一个得到报应,同样作恶多端,结局却大不相同。可见,他还是有爱憎,有分别心,还没有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

  因此,我认为,佛陀未能自圆其说。

  五

  佛陀的困惑,其实是我的困惑,我想这也是滚滚红尘中许多俗人的困惑。

  那一年,在台湾中台禅寺参观,一个比丘尼给我们介绍寺内设施。听说她是佛学硕士,向佛已有20年,我便提了一个问题:据我观察,向佛的人分两种,一是把佛教当信仰,一是把佛教当学问。您是哪一种呢?她楞了一下,没有答话,然后转移了话题。

  同样的问题,我在不同的寺院问过不同的人,其中有出家人,也有信众。多数人似乎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当然,还有另两种人,就是也拜佛,但只把拜佛当作护身符,或者也念经,却把佛经当作生意经。这些不在讨论之列。

  然而只要略加考察就会发现,真正的大德高僧,都饱读诗书,学问富足,而那些活跃在寺庙观堂的虔诚的信徒,多半是老人和女性,多半文化程度不高,一般在初中及以下,有的甚至是文盲——而他们,正是媒体屡屡报道的最容易受骗上当的那个群体。

  阿弥陀佛!我这样说,并没有贬低佛教和佛教徒的意思。

  六

  有的信众这样回答我的疑问:你只要信就行了。

  这种回答似乎与佛陀不谋而合。佛陀认为,佛教的那些理论,如空无自性等,是用来引导禅修的,不可以当作一种学说,不能纠缠其中。“教理只是用来渡河到对岸的木筏,或指向月光的手指,我们是不该被教理缚住的。”

读《佛陀传》有感(五)
提示:

读《佛陀传》有感(五)

书:《佛陀传》

阅读周期:2021年2月14日—2022年2月20日


总页数:394页


本周阅读页数:22页 P84-P106


本周读后感心得


佛陀平和地开始说:“兄弟们,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两条极端的路径: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必然导致失败。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能带领我们达至了悟、解脱和自在。它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我就是依这八正道而得证了悟、解脱和自在的。


“兄弟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叫它正道吗?这是因为它并不需要我们对苦恼逃避或抗衡,而是令我们可以直接面对痛苦,因而得以把痛苦降伏。八正道就是生活在觉察中之道,而用心专注就是它的基石。修习念念专注会使我们培养出定力来,而有了定力,我们才可以达至了悟。有了正定,我们自然也会有正确的觉察力、思想、言语、行为、工作和勤奋。它所发挥的了悟性,更会使我们从每一点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令我们生起真正的安乐。


“兄弟们,世上有四种真理,它们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导致痛苦得以消灭之道,我叫它们四圣谛。第一圣谛是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痛苦,悲伤、愤恕、嫉妒、担忧、恼虑、恐惧和哀愁等都是痛苦,与亲爱的人分离是痛苦,与你憎恨的人在一起也是痛苦,对五蕴的执著和欲望又是苦。


“兄弟们,第二圣谛是痛苦的根源。由于无明,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真相,因而往往被困在欲望、嗔怒、嫉妒、伤心、忧愁和恐惧之火焰中。


“兄弟们,第三圣谛是苦的破灭。清楚了解生命的真理就可以带来每一种苦恼的歇止,继而产生平和与喜悦。

“兄弟们,第四圣谛是导致痛苦破灭之道。这就是我刚才解释的八正道,八正道培养我们去留心察觉地生活。念念专注又可使我们得定,因而了悟生命的真理。彻悟之后,我们便可以从苦痛中解脱出来而得到自在与安乐。我是会带你们行这条觉悟之道的。”


佛陀觉悟之后,开始弘扬佛法,在和他的朋友们见面后,佛陀从八正道和四圣谛方面为4位朋友讲解了解脱之道的根本就是八正道。而关于四圣谛的解说则让我们明白了痛苦的源头和如何解决痛苦。四圣谛的内容看过之后让人能真正解决各种情绪问题。一切不过一念起,一念当止且当止。

《佛陀传》1
提示:

《佛陀传》1

比丘们的散步,有一个很酷的名字,叫做“行禅”。跟打坐的“坐禅”是一样的功效。佛陀会在每天清晨和饭后,在讲道的精舍附近行禅。
可能有人觉得佛教总让人把希望寄托于轮回和来生,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不是活在过去,也不是活在未来,生命之意义完全在于当下。
然而我们总会忽略这一点,在吃饭的时候想着还有工作没有做完,在干这件工作时又思虑以后的打算。当下的痛苦往往并不多,忧愁苦闷的来源经常是过去和未来。
佛陀就教导他的弟子们,吃饭就是吃饭,走路就是走路,用心感受,专注去做好当下,自然就会变得从容与安乐。
之前写 《心流》的读书笔记 (还没写完),里面所讲的专注工作所带来的状态,就类似于佛教所讲的这种禅的生活。

(这是我头一次听说要饭还有这样的好处。)
当时的比丘只有日中一食,上午念完经,就成群结队进城去。
乞食的过程也是庄严的。他们托着钵,默默站立在每户人家门前,并不开口讲话,也不做任何动作,如果对方愿意给予一些食物,无论多少、好坏,就报以感谢,然后移步下一户。
不选择乞食的对象,也不挑拣食物,直到装满了钵(或者够吃了),就返回城郊的精舍或道场中,坐下来默默食用。

话说民以食为天,不同的饮食甚至可以造就不同的性格和容貌。从食物中去实证人生大道,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了。

从这样的记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信息,就是尽管僧人们不杀生,但是也并非不食荤腥,毕竟是讨来的的饭,没办法计较那么多。
原始佛教中关于吃的戒律,主要是吃“净肉”(在我的 佛学讲座 中有解释过什么是净肉)。

这是佛陀给放牛娃缚悉底讲的《看顾水牛经》,本意就是讲人应该去了解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抛开修道不谈,其实这个道理跟我们现在提倡的“专业化”、“大国工匠”都有相似的精神内核。一是干好本职工作,成为行家里手,做到极致,牧童照顾不好牛,就好像医生不会看病,屠夫不会杀猪,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热爱生活的,因为得不到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尊重)。
二是要提高自己。佛陀讲了很多方法,例如核心的四圣谛(在我的 佛学讲座 中也讲过了)什么的。

很多人都不满意自己当前的工作。可能觉得行业没前途、公司没前途、部门没前途、专业没前途。
这山看着那山高。
很多贩卖焦虑的文化流氓也大肆宣传“及时止损,月入百万”,鼓励大家“为梦想(实际上是幻想)”而跳槽。

这个世界上没有躺着赚钱的职业,没有不需要卧薪尝胆、千锤百炼的事业。

或跃在渊,当然有人会成功,但失败者往往都不会出现在你的朋友圈。
与其从生活跳入神话,不如踏踏实实的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佛陀传》
提示:

《佛陀传》

你可与佛陀近距离接触


最初净因法师给我介绍本书时,我以为这不过又是另一本关于佛陀事迹的书,与我所看过的不少佛陀传记类书籍,大同小异。但开始阅读后,我爱不释手,一下子走进了两千五百多年前,以印度东北为背景的佛陀时代了。作者把佛陀一生的主要事迹和言教,透过佛陀80年不平凡的经历,从看牛童缚悉底与佛陀的一段因缘,一一引述出来。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而言,如果说佛陀事迹与言教的陈述是牡丹,那这本书对于佛陀人性一面的反应,便成了我眼中的绿叶,而且绿的更鲜艳夺目。许多人心目中的佛陀,不仅是佛教的创始人,而且更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圣者。但本书通过对佛陀年轻时代的情怀,以至老年时期健康状况的描述,把这位圣者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距离拉近了一大截。

作为一个读者和学佛者,这本书带给我多方面的享受和启发。译者希望以此中文版,能与大家分享重步佛陀“故道”细看“白云”的感受。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享誉世界佛学大师写给每一个普通人的佛学入门书,让你在生活、工作、爱情、家庭得到内心的平和、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我每读一篇都能够深深的融入到里面,那种由内而外的平静,合上书自己跟自己说我懂了,但问自己懂了什么还真说不出来,但内在的灵魂真的懂的。

如果你看了刚好是你内心需要的,或者只是哪一句话帮助了你给道你答案,那么恭喜你是你的时间点到了,没有感觉的,也没有关系,就算是给自己种下一颗结缘佛法的种子,相信自己、敞开自己,一切都是来的刚刚好。

自从1991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第一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